新闻报道
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报道

荣益太极俱乐部获授“退役军人身心健康实践基地”陈式太极进社区三年行动在大连启动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 15:37:52   阅读:90

  大连市甘井子区“退役军人身心健康实践基地”今举行授牌与启动活动,基地依托大连市甘井子区荣益太极俱乐部运行,面向退役军人、青少年与听障群体开展分层次、常态化的太极教学与公益课程。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、王西安拳法第二代传承人王焱受聘为首席导师,并宣布“太极进社区三年行动(2025—2027)”同步开启,计划通过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社会组织等方式构建长期服务网络,探索身心健康促进与传统武术传承的融合路径。

  现场发布:启动课程矩阵与服务机制

  启动仪式上,主办方发布了覆盖不同人群的课程矩阵与服务机制:

  退役军人专班:以小班制和集体操练相结合,强化规范性与力度控制,配合呼吸与松沉训练,帮助参训人员完成从军事训练到日常健身的节律转换。

  青少年成长营:以故事化、游戏化教学提升专注力与身体协调能力,将陈式基础动作拆分为可理解的“任务单元”。

  听障友好课:采用手势、目光与肢体示范作为核心教学语言,配套图文动作手册,保障学员自主复练的可达性。

  据介绍,基地将建立课程评估与跟踪机制,纳入身心状态自评、规律练习打卡与阶段展示等工具,形成“可参与、可复练、可评价”的闭环。

  人物背景:从军旅到传承,专业化推广太极

  公开资料显示,王焱1966年10月出生,中共党员,管理学硕士,先后就读于空军勤务学院、空军工程学院,服役期间5次荣立三等功,2001年被评为“空军战备工程先进个人”,2004年以空军中校身份退出现役。因家人健康契机,他系统接触传统太极拳,2019年正式拜师王西安,潜心研习陈式体系并获传承资格。其教学覆盖孩子、退役军人、聋哑人等群体,形成针对性的分人群教学方案。

  2017年起,他在甘井子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退役军人太极活动;2018年,经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民政登记,创立“荣益太极俱乐部”。目前俱乐部拥有三处训练场地,承担不同教学与公益职能;2019年与区残联合作开设听障群体公益班,带动“太极助残”常态化运行;2018—2019年带队参加“海上太极学堂”赴日本九州教学,推动民间文化交流;2021年指导学员在“国际太极拳功夫大赛(网络)”取得优异成绩;2025年6月,其论文《陈式太极拳文化基因的解码与当代表达——以大连市甘井子区荣益太极俱乐部为例》刊载于文化与旅游主管刊物《文化月刊》,引发行业关注。

  机构脉络:以公益为牵引,形成可复制的社会化供给

  荣益太极俱乐部自成立以来,持续承办“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太极学习班”“聋哑人太极训练班”等公益项目,面向书法协会、非遗体验馆等社会组织开展体验课程与师资辅导,在社区层面搭建“固定点位+流动课堂”的供给模式。面向退役老兵群体,俱乐部组织“慰问抗美援朝老兵”“关爱困难战友”等行动,并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导下,探索“志愿服务+课程捐赠+社会资助”的参与机制。

  在课程设计上,团队总结出“动作分解—意象理解—节律巩固—组合输出”的训练法:

  分解:以“起势、懒扎衣、单鞭、云手”等基础动作为单元,拆分到“脚下三点—髋肩轴—合开节律”层面矫正身法。

  意象:引导学员用“拨云见日”等意象理解云手的路线与松沉关系,帮助非专业学习者建立内在表征。

  节律:用呼吸配合与数拍,稳定节奏与重心转换。

  输出:通过套路串联或分解对抗,提升实作理解。

  受聘发言:以长期主义推进“可惠及的传统”

  受聘仪式上,王焱表示,传统武术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,“关键在于让课程可被理解、可被坚持”,通过公益机制、评价工具与教学法优化,把太极从“看见”变成“做到”。他将把退役军人专班与听障友好课作为工作重点,完善课程档案与评估标准,推动经验在更多社区复制。

  专家与社会反馈:文化传承与身心健康的交叉场域

  与会嘉宾认为,荣益太极俱乐部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“公益先行、课程先优、评估先立”的路径,为传统武术公共供给提供了可观察、可验证的样本;“退役军人身心健康实践基地”的设立,有望进一步汇聚社会组织、社区与专业教练资源,拓展全民健身与非遗传播的交叉场域。

  后续安排:三年行动计划与开放日

  据介绍,“太极进社区三年行动”将每季度举办一次开放日,面对不同人群推出主题体验课与家门口的入门课程;基地将建立教练培育与志愿者轮值制度,定期发布公益课信息与阶段性评估报告,并与本地社会组织、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制化合作。


版权声明   |   联系我们   |   关于我们
版权所有:首都企业家俱乐部   ICP备案号:京ICP备05009038号-1
京公网安备:11010102002759